地址: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永佳河镇生态工业园二号路
网址:
www.nob-art.com
手机:
137 9021 3639
电话:
0521-6635 298
邮箱:
13790213639@163.com
时间: 2024-03-07 20:16:26 作者: 鲍勃体育综合平台
9月22日,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名单公布,共评选表彰“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50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850名,公司发展事业部王仕俊作为甘肃唯一人选获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国家电网公司共有2人获得该项殊荣。此次获评,充足表现了公司扎实开展青年精神素养提升工程取得的积极成效,展现了陇电青年昂扬向上、砥砺拼搏的良好精神风貌。
“要让电力工程的基本安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这是刚刚获评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来自国网甘肃电力发展事业部项目可研与前期部的80后青年王仕俊的工作信条。在科学技术创新的崎岖道路上,他以青春作笔、用实干作答,书写了力透纸背的奋斗诗行。中国发明协会常务理事、“国网工匠”“金城工匠”“甘肃青年五四奖章”“甘肃省工人发明家”……每一项荣誉都见证着他的成长,每一个脚印都留下他耕耘的汗水。
2010年,刚刚参加工作的王仕俊,被安排参与河西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开始跟随着老师傅们学习高压试验、继电保护调试。当时最冷的时候气温达到零下20多度,在严峻的自然条件下,王仕俊与其他实施工程人员蹲在雪地里接线千伏变电站,二次接线频率能达到数万次,每天要校线、改线,假如慢慢的出现一点差错,就会造成变电站投产失败。如何提升现场接线工作效率让他陷入深思,而正是这份为打开工作关窍、提升工作效率而砥志研思的精神,经过数百次的试验与施工操作,最终促生了《一种接线端子连接核对器》发明专利,也为他打开了科学技术创新的“一扇窗”,让他获得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份赞许与肯定。创新的种子自此在他心中扎根萌芽,发荣滋长、日将月就,逐渐结出了累累硕果。
接下来的几年里,从负责首次检修河西750千伏变电站主变工作,到参与甘肃省第一个330千伏智能变电站开工建设;从750千伏变电站主变扩建工程时暗生创新工艺的想法,到330千伏变电站智能改造着手实施新的调试思路,王仕俊不知疲倦地过着工地和办公室两点一线的生活。在工地勘察、测量,回到办公地点翻阅资料、研究课题,王仕俊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工地与办公室往返途中的短暂片刻,每年也仅有过年才能与家人短暂相聚,只为一门心思实现自身立下的誓言——“要让电力工程的基本安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2010年“青藏天路”——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开工建设,线路走廊覆盖着高原多年冻土,是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寒地区建设顶级规模、施工难题最多的输变电工程。王仕俊的父亲,作为当时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唯一冻土学博士,在参建过程中研究得出“无需经过一个冻融循环周期过程即可进行下道施工工序”的重要结论,让整个青藏联网工程项目施工周期缩短了一年时间,产生的工程效益数以亿计,综合效益更是无法估量。王仕俊回忆,当得知大学毕业将要去最艰苦的实施工程单位工作时,父亲先是叮嘱他一定要躬身向一线老师傅们学习,接着就取出了一块单人床大小的油毡布,说道:“我当年大学毕业下工地就用的这块油毡布,你以后出工的时候记得把油毡铺在褥子最底下,这个可管用了,绝对隔湿、隔潮。”没有千言万语嘱托,年轻的王仕俊从冻土学专家父亲身上,感受到的是“饮冰”数十年难凉的热血,是对电力事业的执着追求,更是对故土饱满深沉的爱。
正是从施工、设计、规划和评审工作中一路走来的经历,让他形成了扎根一线、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养成了严肃认真、不遗巨细的工作习惯。随只能变电站建设要求慢慢的升高,光纤应用愈发普遍,变电站保护屏柜后错综复杂的光纤跳线,也成为王仕俊心里的又一个难题。屏柜后面走线的塑料槽卡口不但无法敷设大量跳纤,每次改线后难以恢复美观,并且极易损坏。经过实地调研,他记录了各个保护厂家的屏柜线年申请了第一个专利《可嵌多根光缆的金属固定支架》,并在同年12月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像这样见微知著的创新发明已成为王仕俊的工作日常,遇上问题从来不会妥协,反复论证、努力研究,偏偏要逆水行舟不退反进,致力探索出一个个“金点子”,解决了智能变电站工程建设中的堵点、难点问题。不法常可、刨根问底的精神激励他在三年之内连续申报了260余项国内外专利。
2019年,在张掖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现场,王仕俊已经成长为一名“国网工匠”、专业方面技术领军人才。在输电线路施工“灌注桩基础性能提升”的现场试验关键时期,他带领团队一路攻坚克难、劈波斩浪。当时整个试验位于地下水位仅有一米五的盐碱地中,是整条线路中环境最恶劣的地方,白天40度的戈壁滩流金铄石,还伴随着阵阵刺鼻气味。王仕俊整天坚守在这里,钻机、泵车、振动锤成了代替电脑、钢笔的常用工具,塌落度、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成了他每天不断重复的名词。通过反复试验,输电线%以上,同时抗拉强度与延性提升了30%。换句话说,在同样要求下,只需要8米的桩身就能达到之前12米桩身的效果。这也为张掖750千伏输变电工程获评“鲁班奖”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研发成果推动工艺进步,让王仕俊和团队倍感骄傲自豪,也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勇气和斗志。团队成功研发《智能混凝土在工程基础接地及监测中的技术应用》,首创性地将智能混凝土结合电阻层析成像技术应用到了输变电工程中,构建了输变电工程基建首个全寿命周期“感-知-融-智”技术体系。该成果不仅代表国网甘肃电力首次荣获全省职工创新特等奖,也获得了俄罗斯、英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等多项国际发明金奖,并成功应用在甘肃河西走廊750千伏第三回线加强工程中,显著改善了河西地区地基电阻不足的问题,杜绝了因土地开挖造成的生态破坏,保护了原生地植被质量,降低了水土流失、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可能性。截至2021年7月底,该工程累计输送电量67亿千瓦时,年减少碳排放达266万吨,大幅度的提高了“河西走廊”清洁能源输送能力,为助力“双碳”目标落地贡献了陇电青年智慧力量。
“十四五”以来,甘肃新能源发展进入“快车道”,但是受限于省内生态复杂、地形狭长,超、特高压通道密集等客观条件,加之风光能丰富区域同样也是国家级自然资源保护区,甘肃新能源输电通道与生态保护区建设矛盾多、难度大。
王仕俊却珍惜这难得的机遇,他认为当下从事的项目前期和可研是规划落地、承接建设的关键环节,在这个专业上,既可以站在公司发展的战略角度攻坚技术,也能够按照基建管理要求推动工作,科学技术研究既有理论造诣,又有落地转化的实践意义。
基于这样的初衷,近年来,王仕俊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国网甘肃电力自行研发项目等二十余项课题研究,同时又作为“王仕俊工匠工作室”的领衔人,带领一批有志于科研的优秀青年攻坚克难、创新创效。他和团队聚焦生态、自然、地质等多因素影响,逐步优化大规模风光能外送输电走廊规划,提升输电通道抵抗灾害水平,实现了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源网储直生态友好型协同布局,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相关课题成功入选2022年陇原青年人才项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默默扎根电网工程建设一线,王仕俊的梦想朴实而坚定。“年轻人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这是他的守望,更是他的无悔青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9月22日,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名单公布,共评选表彰“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50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850名,公司发展事业部王仕俊作为甘肃唯一人选获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国家电网公司共有2人获得该项殊荣。此次获评,充足表现了公司扎实开展青年精神素养提升工程取得的积极成效,展现了陇电青年昂扬向上、砥砺拼搏的良好精神风貌。
“要让电力工程的基本安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这是刚刚获评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来自国网甘肃电力发展事业部项目可研与前期部的80后青年王仕俊的工作信条。在科学技术创新的崎岖道路上,他以青春作笔、用实干作答,书写了力透纸背的奋斗诗行。中国发明协会常务理事、“国网工匠”“金城工匠”“甘肃青年五四奖章”“甘肃省工人发明家”……每一项荣誉都见证着他的成长,每一个脚印都留下他耕耘的汗水。
2010年,刚刚参加工作的王仕俊,被安排参与河西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开始跟随着老师傅们学习高压试验、继电保护调试。当时最冷的时候气温达到零下20多度,在严峻的自然条件下,王仕俊与其他实施工程人员蹲在雪地里接线千伏变电站,二次接线频率能达到数万次,每天要校线、改线,假如慢慢的出现一点差错,就会造成变电站投产失败。如何提升现场接线工作效率让他陷入深思,而正是这份为打开工作关窍、提升工作效率而砥志研思的精神,经过数百次的试验与施工操作,最终促生了《一种接线端子连接核对器》发明专利,也为他打开了科学技术创新的“一扇窗”,让他获得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份赞许与肯定。创新的种子自此在他心中扎根萌芽,发荣滋长、日将月就,逐渐结出了累累硕果。
接下来的几年里,从负责首次检修河西750千伏变电站主变工作,到参与甘肃省第一个330千伏智能变电站开工建设;从750千伏变电站主变扩建工程时暗生创新工艺的想法,到330千伏变电站智能改造着手实施新的调试思路,王仕俊不知疲倦地过着工地和办公室两点一线的生活。在工地勘察、测量,回到办公地点翻阅资料、研究课题,王仕俊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工地与办公室往返途中的短暂片刻,每年也仅有过年才能与家人短暂相聚,只为一门心思实现自身立下的誓言——“要让电力工程的基本安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2010年“青藏天路”——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开工建设,线路走廊覆盖着高原多年冻土,是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寒地区建设顶级规模、施工难题最多的输变电工程。王仕俊的父亲,作为当时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唯一冻土学博士,在参建过程中研究得出“无需经过一个冻融循环周期过程即可进行下道施工工序”的重要结论,让整个青藏联网工程项目施工周期缩短了一年时间,产生的工程效益数以亿计,综合效益更是无法估量。王仕俊回忆,当得知大学毕业将要去最艰苦的实施工程单位工作时,父亲先是叮嘱他一定要躬身向一线老师傅们学习,接着就取出了一块单人床大小的油毡布,说道:“我当年大学毕业下工地就用的这块油毡布,你以后出工的时候记得把油毡铺在褥子最底下,这个可管用了,绝对隔湿、隔潮。”没有千言万语嘱托,年轻的王仕俊从冻土学专家父亲身上,感受到的是“饮冰”数十年难凉的热血,是对电力事业的执着追求,更是对故土饱满深沉的爱。
正是从施工、设计、规划和评审工作中一路走来的经历,让他形成了扎根一线、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养成了严肃认真、不遗巨细的工作习惯。随只能变电站建设要求慢慢的升高,光纤应用愈发普遍,变电站保护屏柜后错综复杂的光纤跳线,也成为王仕俊心里的又一个难题。屏柜后面走线的塑料槽卡口不但无法敷设大量跳纤,每次改线后难以恢复美观,并且极易损坏。经过实地调研,他记录了各个保护厂家的屏柜线年申请了第一个专利《可嵌多根光缆的金属固定支架》,并在同年12月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像这样见微知著的创新发明已成为王仕俊的工作日常,遇上问题从来不会妥协,反复论证、努力研究,偏偏要逆水行舟不退反进,致力探索出一个个“金点子”,解决了智能变电站工程建设中的堵点、难点问题。不法常可、刨根问底的精神激励他在三年之内连续申报了260余项国内外专利。
2019年,在张掖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现场,王仕俊已经成长为一名“国网工匠”、专业方面技术领军人才。在输电线路施工“灌注桩基础性能提升”的现场试验关键时期,他带领团队一路攻坚克难、劈波斩浪。当时整个试验位于地下水位仅有一米五的盐碱地中,是整条线路中环境最恶劣的地方,白天40度的戈壁滩流金铄石,还伴随着阵阵刺鼻气味。王仕俊整天坚守在这里,钻机、泵车、振动锤成了代替电脑、钢笔的常用工具,塌落度、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成了他每天不断重复的名词。通过反复试验,输电线%以上,同时抗拉强度与延性提升了30%。换句话说,在同样要求下,只需要8米的桩身就能达到之前12米桩身的效果。这也为张掖750千伏输变电工程获评“鲁班奖”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研发成果推动工艺进步,让王仕俊和团队倍感骄傲自豪,也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勇气和斗志。团队成功研发《智能混凝土在工程基础接地及监测中的技术应用》,首创性地将智能混凝土结合电阻层析成像技术应用到了输变电工程中,构建了输变电工程基建首个全寿命周期“感-知-融-智”技术体系。该成果不仅代表国网甘肃电力首次荣获全省职工创新特等奖,也获得了俄罗斯、英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等多项国际发明金奖,并成功应用在甘肃河西走廊750千伏第三回线加强工程中,显著改善了河西地区地基电阻不足的问题,杜绝了因土地开挖造成的生态破坏,保护了原生地植被质量,降低了水土流失、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可能性。截至2021年7月底,该工程累计输送电量67亿千瓦时,年减少碳排放达266万吨,大幅度的提高了“河西走廊”清洁能源输送能力,为助力“双碳”目标落地贡献了陇电青年智慧力量。
“十四五”以来,甘肃新能源发展进入“快车道”,但是受限于省内生态复杂、地形狭长,超、特高压通道密集等客观条件,加之风光能丰富区域同样也是国家级自然资源保护区,甘肃新能源输电通道与生态保护区建设矛盾多、难度大。
王仕俊却珍惜这难得的机遇,他认为当下从事的项目前期和可研是规划落地、承接建设的关键环节,在这个专业上,既可以站在公司发展的战略角度攻坚技术,也能够按照基建管理要求推动工作,科学技术研究既有理论造诣,又有落地转化的实践意义。
基于这样的初衷,近年来,王仕俊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国网甘肃电力自行研发项目等二十余项课题研究,同时又作为“王仕俊工匠工作室”的领衔人,带领一批有志于科研的优秀青年攻坚克难、创新创效。他和团队聚焦生态、自然、地质等多因素影响,逐步优化大规模风光能外送输电走廊规划,提升输电通道抵抗灾害水平,实现了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源网储直生态友好型协同布局,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相关课题成功入选2022年陇原青年人才项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默默扎根电网工程建设一线,王仕俊的梦想朴实而坚定。“年轻人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这是他的守望,更是他的无悔青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